2014年5月22日

DRBD meta data 筆記

DRBD meta data

用來儲存以下資訊

1. DRBD device size
2. Generation Identifier (GI)
    ※判斷連線中的node是否為同一叢集
    ※判斷背景同步的方向
    ※判斷是否需要全部重新同步
    ※判斷裂腦
3. Activity Log(AL)  - Info
   ※用來紀錄近期更新的block, 以避免 fail over 的過程中資料出現
    "one write ahead"的狀況
4. Quick-sync bitmap
   ※DRBD內部資料結構, 用來追蹤兩端點間資料的同步狀況

Internal meta data


將 Meta data 儲存於物理底層裝置(physical low-level)並視為正式資料儲存, 因為要在正式資料磁區寫入 meta data, 所以這個物理磁碟內的資料會被覆蓋掉, 若要保留磁碟內的資料, 請改用 external meta data

優點

※因跟著實際資料一起儲存, 所以當硬碟故障時, 管理者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處理

缺點

※若沒有採用磁碟陣列(例如單顆硬碟), 採用 internal meta data 可能會引起效能上的問題(因每次資料讀入時額外產生 meta data I/O)

External meta data


優點

※在一些寫入的狀況下, 可提昇延遲上的效能
※保留磁碟中的資料下建立DRBD叢集

缺點

※當一端發生故障時, 管理者需要介入處理(If production data crash, but not meta data)

Meta data 空間評估(近似值)

MMB < ( CMB / 32768 ) +1   ※ CMB 為data device大小

假若 /dev/sdb1 有200G的空間, 規劃為 data device, 那 meta size 會小於7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